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8期·“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探究

2023-7-17 17:10:05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8期

宋春晖,李俞霖,龚志刚

(江西师范大学 a.生命科学学院;b.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课程是专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要素,课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渠道。早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便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高校要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书育人双重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有机融合。然而,从“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教学工作实际来看,教师往往仅注重传授知识内容,而忽视了专业课程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本文首先从内涵与工作要点两个层面对课程思政做出介绍;其次阐述开展“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指出该课程具有的天然优势和强大凝聚力,并要求教师善用实验课分组教学机会,积极发挥自身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最后,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及相关思考提出五条“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一、关于课程思政

(一)内涵

课程思政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科学开展课程思政必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因子与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相融合,在丰富专业课内涵、充分发挥专业课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力。简言之,课程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课程的叠加。首先我们要明确专业课程概念及实践标准。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应尊重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其次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的原理。课程思政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为指导,结合教育对象成长阶段、身心特点,深入挖掘蕴含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科学规划并有序开展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价值观培育落实到专业课教学当中。此外,还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诸如思政元素挖掘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间对接方法等关键问题。

(二)工作要点

1.科学规划设计。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间有效融合,就必须遵循专业课程自身运行规律来进行课程思政的规划与设计。(1)科学取舍。优先选取核心专业课程、各门基础性课程和自身发展程度较高的课程。(2)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二者间契合点,建立二者间生成性关系。应用学科理论及方法,建立并不断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统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3)突出重点,追求深度。在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二者间契合点的基础上,稳抓重点,力求教育深度。(4)科学规划,讲究循序渐进。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合理设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保课程思政科学有序推进。(5)系统设计,确保有效。将各个相关方面纳入考虑范围,确保其协调一致。另外,结合学科特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路径,确保专业课教学实现面向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双重培养目标。

2.建设课程思政教材体系。这需要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为目标,深度开发教材并整合有利资源。具体来说,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1)建立常态化教材开发组。小组成员一般由三类人组成——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课程专家以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负责结合各自所教课程特点,梳理专业课程群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根据课程分布做进一步部署,整体安排课程思政;课程专家负责分析课程自身运行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作为课程受众,负责针对课程思政教材开发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2)确定开发对象。课程思政教材体系开发重点在于教材的二次深度开发,确切说,需以教材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作为开发重点。此外,结合高校办学实际与专业课特色,开发校本教材、辅助读物以及延展性资料同样十分重要。

3.打造合格专业课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接受常态化培训并参与伙伴式学习,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逻辑,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素养。此外,专业课教师要想顺利实现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间对接,还需积极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与要求内化到专业课程设计环节与专业课教学活动实施环节,深入挖掘蕴藏于专业课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进一步来讲,这主要包含五方面能力:(1)教学对象研究能力。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受众,即教学对象。专业课教师必须对学情全面了解,做到因材施教。(2)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能力。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是课程思政重要环节,专业课教师需要注重积累教学经验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智慧,切实提高自身的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水平。(3)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课程思政氛围,并采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探究与思考。(4)课程思政评价能力。专业课教师应当采用过程式评价方法,综合而全面地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情况,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自评。(5)反思发展能力。人的成长离不开反思,专业课教师要在遇到问题时积极主动进行有益反思,借此推动个人能力发展。

二、开展“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属形态学范畴,以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与机能为其研究对象,是高校生物科学专业重要基础课程,能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奠定基础,有效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前文提到,实施课程思政应优先选取各类基础性专业课程。单从这点来看,“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即具备天然育人优势。首先,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与后续专业课程联系紧密且极为接近专业学生考研或者就业目标,因而具备深厚凝聚力与吸引力。其次,“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理论课以实验课的开展为辅助,独立的实验课分组教学为师生展开互动、进行深入交流提供了天然平台。最后,“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专业课教师具备示范引领作用,极易实现职业精神向课程教学的渗透,成功引领学生价值观念。因此,开展“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思政实有必要。

三、“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近年来,落实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全新使命。为此,高校内“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专业课教师也面临更高要求,必须做到稳抓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将价值观引领摆到与专业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位置。具体来说,专业教师需要做好“德”“知”“细”“融”四方面工作:(1)具备良好师德。为切实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塑造良好职业形象。(2)熟悉课程教学内容。教师知识结构以其专业知识为核心,教师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基础是其做到“善任”的前提条件。“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并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以此确保教学工作实现“教书”与“育人”双重目标。(3)严抓细小知识点。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浮于表面,这样做非但不能取得育人实效,且还极易引发学生抵触情绪。“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师应注重课程内容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点,深挖并提炼蕴含于其中的丰富课程思政资源、课程育人元素。(4)实现思想政治育人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师应选用恰当方式,将思政育人元素之“盐”溶于专业课程教学之“水”,做到润物无声,顺利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接下来,笔者试结合个人授课经验与相关思考,提出五条“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导入名人故事,培养学生奉献精神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主要任务在于讲授包括呼吸、消化、运动、循环等在内的人体十大系统形态与结构特征,内容多且学习难度大。因此,“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师可在讲授知识前,引入名人故事、感人事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奉献精神。以心脏形态结构为例,教师可将周恩来总理的精神风范导入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周总理感人事迹。困难时期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工作发展,周总理曾付出艰苦努力,但巨大的工作压力与超高的工作强度也严重摧毁了周总理的身体健康,导致其患上心脏病。再例如,在讲授肝脏大体结构与显微结构之前,教师可将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吴孟超的感人事迹引入课堂。吴孟超作为我国肝脏医学界泰斗,即便本人已90岁高龄,仍然坚持在手术台前工作,其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精神和伟大情怀,值得每一名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

(二)拓宽基本概念,提升学生自我价值感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属于形态学范畴,内含颇多专有名词,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将思政育人元素渗透到专业课教学过程当中,不但有益于增进学生对其中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强化学生自信,有效提升其自我价值感。以人体细胞形态这部分内容为例,人体细胞形态呈多样化特征,如骨骼肌细胞为长圆柱状,成熟的红细胞为双面内凹的圆盘状,而神经元细胞则具备众多突起,等等。在介绍完这些之后,教师还需进一步讲述其中原因,向学生说明人体细胞之所以形态多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接着,教师还可以将人体细胞形态这一概念延伸到学生身上,指出每位学生也都各个不同,因而作为个体,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身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顺利完成个人学业。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还可以树立自信。

(三)应用历史典故,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回顾悠远历史,与“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有关的医学典籍众多,如《黄帝内经》《洗冤集录》等。因此,教师可深挖并应用历史典故,用以培育学生爱国情怀。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综合性极强,其中更是不乏人体形态有关内容,部分脏器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人体解剖方法,可谓医之始祖。《洗冤集录》是我国出现较早的一本法医学专著,为南宋宋慈所作。其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历代法医宝贵经验,且还包括人体骨骼名称、数目以及形状等内容,可谓医者所共有之精神财富。“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发展至今,离不开古代医者所作贡献,因此,教师应用这部分历史典故展开具体教学工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爱国心、报国志。

(四)分享研究历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近年来,电子显微镜技术及酶细胞化学技术等飞速发展,助推高校“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入。教师于课上应用典型事例分享有关研究历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比如,知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后,医生遵循解剖规范将其大脑切成240片并做好标识,为后期切片研究提供很大帮助。通过分享这一事例,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微视解剖学研究方法,还可以养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再如,2003年,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率领其课题组成员完成国内首例女虚拟人数据采集工作。截至目前,该课题组已完成四个人体数据集。教师可以借此事例向学生传递人体奥秘无穷无尽这一观念,进而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使用专业术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先贤孟子有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无论何时,规则都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基础。“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包含多个专业姿势及方位术语,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坚持使用这些专业术语,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以解剖学姿势为例,其与立正姿势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二者相同点在于,都要求人要直立且做到双目平视;而不同点则在于,解剖学姿势进一步规定,人在站立时,要保持足尖与掌心向前。教师需向学生讲明这一解剖学姿势规定背后的用意——准确阐明人体结构形态、人体各部分位置以及各部分间关系。由此,教师可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引导其主动学习规则并做到坚守规则,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遵守校规的好学生。

结语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高校有必要遵循课程思政基本原则与要求,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二者间有机融合,落实自身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作为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具备实施课程思政天然优势,专业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将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提高到与传授知识内容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确保课程取得教书育人双重效果。